起床总是赖床的人,自律性有多差

**一、赖床现象背后的初步解读**

起床时总是赖床,这一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对温暖被窝的留恋,是身体对于舒适状态的一种本能趋向。当闹钟响起,赖床者往往会选择按下闹钟继续蜷缩在被子里,这一动作细节暗示了他们在面对外界要求时的一种消极抵抗态度。从自律性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自律性较差的一种表现。自律性强的人通常能够克服身体的这种本能反应,按照预定的计划起床开启新的一天。

**二、赖床与缺乏目标感的关联**

赖床者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感。如果一个人心中有着强烈的追求目标,比如想要赶早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培训课程或者完成一项紧急的工作任务,他是不太可能长时间赖床的。而总是赖床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这种强烈的目标驱动。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比较散漫的状态,没有那种必须要在某个时间点起床去做某事的紧迫感。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出他们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薄弱,也就是自律性的缺失。他们无法为了长远的利益或者目标,去克制当下想要继续睡觉的欲望。

**三、意志力的薄弱体现**

从动作细节来看,赖床者在闹钟响起多次后依然无法果断起床,这体现了他们意志力的薄弱。每次闹钟响起,都是一次对意志力的考验,而他们总是失败。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志力的支撑。一个自律的人能够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和诱惑,而赖床者显然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可能在心里也有过挣扎,想要起床,但最终还是被舒适的被窝所征服。这种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是自律性差的典型特征。

**四、习惯养成的缺失**

总是赖床也反映出在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自律性强的人往往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而赖床者没有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他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混乱。这种习惯的缺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能力。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重复正确的行为,而赖床者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进一步说明了他们自律性较差。

**五、总结**

总的来说,起床总是赖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自律性差的特点。从对闹钟的消极反应到缺乏目标感、意志力薄弱以及习惯养成的缺失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改变这种状态。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逐步锻炼意志力和养成良好的起床习惯等方法,他们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告别赖床的状态。

为您推荐